“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著名的“马太效应”大家应当略有耳闻,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赢家通吃”。
而当今的汽车行业,也在上演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戏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2023年,自特斯拉点燃“价格战”以来,有人跟着入局,从国产老大哥比亚迪到丰田日产等日系车;也有人举起手来明确表示自己不跟战,比如蔚来,以及推出保价政策的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势力。
以价换量是效果立现的促销方式,一众车企都不要命似的跟着“卷”起来,怎么一些新势力反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不跟风的立场,不一起“玩”呢?是不想“卷”,还是“卷”不动?根据今年新势力面临的局面来看,很显然,是“卷”不动了。
我们不讲钱,讲“元”
造车,是特别烧钱的,这毋庸置疑。汽车产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新能源造车某种程度上更是一场资本游戏。钱,对于新能源造车而言极为重要。这场大型的烧钱游戏,不是谁都能玩得起。
200亿曾经是新势力造车们公认的资金门槛,是造车的必要条件。而蔚来李斌曾说:“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何小鹏也在小鹏汽车完成A+轮融资之后大呼,“以前看别人造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觉得200亿都不够花。”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在对汽车的十年规划里,资金达到了680亿元;而电动车大拿特斯拉,在2010年-2020年的十年间,在研发、共产、生产线等方面的累计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
纵观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轮番上演烧钱游戏,把钱砸进造车这个无底洞里的不在少数,回报却遥遥无期,听得见回响的寥寥无几,仅有“蔚小理”等几家,可现如今就连这几家的持续输血能力也大大下降,砸不动了。
截止目前,理想、蔚来、小鹏等陆续公布了2022年度财报,蔚来和小鹏在2022年的亏损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蔚来全年净亏损144.37亿元,而2021年蔚来净亏损为40.17亿元,同比增长259.4%,也就是说蔚来每卖出一台车预计亏损超10万元;2022年,小鹏汽车净亏损91.4亿元,其中四季度净亏损23.6亿元,股价也是“飞流直下”。
新能源造车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有人遥遥领先持续发力,比如特斯拉、比亚迪;有人半途而废退出赛道,比如曾和“蔚小理”同为一线的威马汽车现已陷入“生死局”。而赛道,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拼的是资金、技术、人才,缺一不可。
但就从2022年“蔚小理”三家车企的财务表现来看,“赚钱”还是多多益善的好。从目前的现金储备来看,“蔚小理”分别有455亿元、584.5亿元、382.5亿元,短期来看现金流没有大问题,但是想跑马拉松,还是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造车也一样,没钱,就别谈其他,不现实。
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卷不动、玩不起”的是造车新势力们,他们手头上没有足够的资金,背后也没有可以乘凉的大树,说难听点就是“靠别人不行,靠自己也不行”。但宝马、丰田、大众、特斯拉等外资品牌和奇瑞、比亚迪等国产品牌不同,他们是传统车企,有着雄厚的家底,资金、技术、人才、文化底蕴样样不缺。
刚刚崛起的新势力拼得过吗?拼不过。卷得动吗?卷不动。举个例子,奇瑞汽车推出的“瑶光2025战略”,计划5年内投入1000亿元;长城汽车在哈弗品牌新能源战略发布会上表示到2025年累计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吉利汽车在“智能吉利2025战略”中表示,未来5年内将投入1500亿元用于研发......
这些传统巨头投入资金的规模都是以千亿级别为单位的,当新生儿碰上大象转身的传统车企,谁的头更铁?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在“踩低捧高”,只是在说一个事实,一个谁钱包更鼓的事实。
前面说了,新能源造车更需要大量的金钱。自动驾驶、芯片、电池、电机、电控哪个不需要钱?就拿芯片来说,2022年,何小鹏在社交平台表示,一台智能汽车芯片的绝对数量要在5000颗以上,涉及种类高达几百种,而车机芯片仅仅是几百种中的一种,比如高通骁龙8155芯片,只是这5000颗中的一颗。
过去三年,全球汽车行业都在“缺芯”,车企们备受“芯片短缺”困扰,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手里有钱的车企比如宝马奔驰等销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想而知兜里没钱的新势力们的情况有多糟,当时芯片供应商还哄抬价格。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车企都苦不堪言的情况下,比亚迪却独善其身,而且还在“缺芯”的背景下逆市起飞,这是市场独一份的。为什么?因为比亚迪有自己的芯片。
比亚迪为了电动化技术,磨了十年的剑。在2005年成立了比亚迪IGBT研发团队之后,如今比亚迪已经是国内最大的车规级IGBT厂商和MCU芯片厂商。在其他车企都在为芯片发愁之时,比亚迪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外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两年,比亚迪的销量节节攀登,至2023年2月,比亚迪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9.37万辆,同比增长119.4%;而小鹏汽车2月交付量才6010辆;零跑汽车2月仅交付3198辆,同比下降了6.9%。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道理不言而喻。
擎动点评
造汽车不像造手机,好了就可以上市。汽车关乎安全以及生命,汽车的每款产品必须经过无数试验、大量研究、反复论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变成商品让用户使用,而这些环节都需要时间和金钱。
如果企业没有资金,那他就没有足够的钱投入研发,研发能力上不去,产品就会落后,品牌就无法提升,那么就会没有销量,没有销量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钱搞研发,造成恶性循环。比亚迪和威马就是典型的两个极端案例,孰强孰弱市场已经向我们证明。
只是,马太效应并不具备普遍性,只是对短期趋势理论的一种假说,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笔者并不希望马太效应发生在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应该遵循“强者更强,弱者当奋发图强变强”这一观点。对于消费者而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皆大欢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擎动Aut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大型充电桩发展怎么样
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
随着新能源汽车上半年车企价格战、补贴退坡影响逐步趋弱,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企稳。板块中上游锂电池及电池材料环节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各环节格局基本形成,龙头地位持续稳固,中上游环节建议关注4680电池、磷酸锰铁锂、复合集流体、钠电池、一体化压铸等降本增效的创新技术。下游环节除新能源汽车应用外,建议关注充电桩、储能、机器人、热管理等锂电池延伸的创新应用。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地位,具备配置价值,推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各环节优质龙头企业,尤其是特斯拉、宁德时代供应链等,建议关注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相关投资机会。
新能源汽车:成长趋势明确,产业链降本增效。
行业在经历了政策、补贴驱动阶段后,市场驱动、稳定成长趋势已经明确。Q1补贴如期完全退出,新能源车渗透率平稳回升。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59万辆,同比增长27%。我们维持预计2023年全年销量实现900万辆,同比+30%。随着原材料价格下跌趋势企稳,产业链降本有望带动下游电动车成本下降,利好动力电池及整车降本增收。
锂电材料:产能加速扩张,要重点关注新技术、低成本工艺、海外产能释放。锂电上游材料的格局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地位持续巩固。行业产能持续扩张,预计2023年H2竞争加剧,产能利用率是关键。电池材料海外布局持续进行,2023年下半年海外产能有望加速释放。新材料、新技术有望促进行业新成长,建议关注4680大圆柱、磷酸锰铁锂、复合集流体、钠电池、一体化压铸等新技术进展。
储能:成本下行,量利同增。风光产业迅速崛起,储能成为必然选择。电化学储能潜力最大,磷酸铁锂短期性价比更佳。预计2022-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年复合增速约57%,增速较快。成本与价格优化带来的装机经济性提升是长期驱动力,若电池成本能下降30%,对应系统装机价格降低12.6%。2023年以来成本下行,储能有望量利同增。
充电桩:政策与需求共振,全球充电桩迎来加速建设期。政策端,充电桩纳入“新基建”,引导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2025年长期目标规划明确。需求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突破,车桩比逐渐下降,欧美充电桩建设缺口较大,未来几年将迎加速建设期,预计2025年全球充电桩市场空间超千亿元。细分领域来看,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设备的“心脏”,起到电能控制和转换作用,成本占比达50%,受益公共直流桩建设加速,重点关注新技术迭代;充电运营马太效应显著,充电桩利用率提升加速盈利拐点到来。
机器人:政策加码大厂入局产业趋势明确,产业早期关注“硬件先行”逻辑。近两年特斯拉机器人快速的迭代彰显研发实力,引领产业趋势。国家和各地区密集颁布政策指引下游落地场景,支持中上游重点环节发展与能力提升。目前机器人处于导入期,科技巨头与家电厂商纷纷入局。多模态大模型快速迭代,利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进程。机器人产业早期“硬件先行”,重点关注运动与传感两大领域。热管理:热泵渗透率快速提升,电池热管理成为新增长点。热泵空调逐步取代纯PTC趋势明确,热泵车型年销售量快速增长,渗透率持续提升。国内龙头行业发力组件集成,单车价值量提升。快充需求下,电池发热量增加,电池热管理重要性凸显。
风险因素: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格局恶化的风险;逆全球化加剧,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反弹使行业盈利能力承压;新技术客户验证与产能投放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行业电气化、智能化成长趋势明确,当前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备配置价值。重点关注具备新技术、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同时建议关注充电桩、储能、机器人等新应用场景带来的投资机会。推荐具备行业竞争力的供应链优质龙头企业。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新能源汽车将会迅速普及。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将达到18%,2030年将达到30%,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600万辆,2030年达到5200万辆。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政府已经明确未来车桩比为1∶1。无论新能源汽车的数量有多大,充电桩的数量都要达到相应的数量。随着充电桩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充电桩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怎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充电桩未来的市场格局。
充电桩未来的市场格局主要体现在市场集中化、充电多元化、企业多元化、运营精细化四个方面。
1.市场集中化
市场集中化主要是指充电桩的全国市场。整个行业集中在头部,充电桩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聚集了电网公司、民营资本、车企等多方力量。早在2009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就是充电桩建设的主要参与者。2014年,国家电网提出按照快充主导、慢充兼顾、引导换电、经济实用的原则,优化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布局,确定了充电行业发展模式和方向。之后,国家电网宣布全面放开分布式发电并网项目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市场对民营资本完全开放,大量资本开始涌入充电桩市场。同时诞生了几家民营充电巨头,开始激烈的抢夺市场。从2020年开始,巨头们不再各自为营,而是选择开放联盟。2020年3月初,南方电网向社会发起“站点、车队、充电站、销售渠道”合作邀请。2020年5月12日,国家电网正式宣布启动“国网电社交桩开放平台项目”,并公布了首批51家合作伙伴。
巨头之间的结盟也意味着充电桩行业新一轮的并购即将到来。随着淘汰赛的加剧,充电桩行业的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市场格局的马太效应已经初步显现,预测未来充电桩市场集中度会更高。从全国市场来看,行业整体呈现头部集中的趋势。龙头企业在充电桩布局上具有区域优势和先发优势。随着单桩利用率的提高,运营服务费会快速增加,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但是,目前中小运营商还在不断涌现。中小运营商由于投入小,运营重,用户集中,很多也盈利了。所以未来中小运营商还是会有很大的生存空。相比全国,中小运营商将随着低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在下沉市场空中成长。从低线城市来看,新的基建政策将促进出租车和物流车的增长,以及三、六线城市的电气化程度。低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数量增加后,将带动大型中小运营商的进入。
2.多样化收费
未来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换电将成为主力。
目前,公共桩的分布显示,交流慢充桩多于DC快充桩。由于交流慢充电桩成本较低,交流慢充电桩的布局更有利于充电运营商在建设初期以规模取胜。但从运营商的数据来看,公用DC快充桩的利用率明显高于AC慢充桩。未来公共充电桩的格局将会改变,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换电将成为公共充电桩的主要方式。
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和电力交换的优势
大功率充电可以有效解决充电顾虑,让新能源车主实现类似燃油车的体验,更加方便快捷;
无线充电:有效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新能源车主停车可以充电。用户体验好,连接器无外露线圈,安全性高。
以电代电:有效消除充电焦虑,降低车主成本,解决电池残值之忧,便于实现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
3.企业多元化
参与者的多样化和跨领域合作的增加
在基建新政的推动下,充电桩行业备受社会关注。硬件厂商、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能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进入充电桩市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进步,也解决了行业的一些痛点。但同时也对现有产业结构造成一定冲击,加剧市场竞争,加速优胜劣汰进程。新的玩家陆续进入市场,为产业链生态注入活力,未来中国充电桩运营商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新玩家的进入为中国充电桩产业链生态注入活力,有利于运营商之间优势互补,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产业链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提高运营商盈利能力。一方面,新的参与者丰富了企业的类型,使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它们为拓宽产业链资源整合范围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更多途径,推动了中国充电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随着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的充电桩市场将更加完善和合理。届时,给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将更加省时、便捷、安全、贴心。
百万购车补贴